12月18日,泉州海警局晉江工作站在圍頭灣附近海域開展日常巡邏工作,突然遠遠地看到海面不斷有「白色大魚」浮起移動,甚至是躍出水面,仔細一看居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要知道這些被譽「海上大貓熊」的生靈對海洋環境是非常敏感的,它們對水質和食物的要求都很高,能在這里被遇到,說明這片水域的健康是受到了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認可的,作為一個泉州人,我表示很欣慰。
海警執法員降低了艦艇的行進速度并慢慢遠離,以確保不會誤傷中華白海豚。
說起中華白海豚,我就想起了我童年的一件往事:當時我好像2年級吧?放學做完作業后,為了趕在太陽下山前抓幾只螃蟹回家玩,我就急沖沖往海邊趕。結果站在堤壩上后發現居然漲潮了,還沒來得及心情低落,我就看到一只白色的海豚迎著夕陽躍出水面,可給我激動壞了!不過當時跟別人說,大家都不相信,因為他們沒見過。
長大后知道我家那邊的海域確實有中華白海豚,可能當時的保護措施不夠完善,中華白海豚數量太少,所以我周圍的人都沒見過?總之我是相當幸運的,這點毋庸置疑。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物種。
中華白海豚的具體分布情況鮮為人知,因為其數量相當稀少,而且還在迅速減少。有一些被認為是中華白海豚分布區域的地方,也只是基于單次目擊事件。但科學家們認為,其分布范圍應該是相當廣泛的,包括西太平洋、東印度洋,廣布于中國東南部沿海。
該物種的分布似乎僅限于水深從未超過 100 米的沿海水域。它們更喜歡經常出沒的海灣、封閉的海洋和瀉湖,在那里它們經常被發現。中華白海豚還很喜歡訪問內水,甚至可以逆流而上幾公里。它們會以沿海棲息地、河口、珊瑚礁和紅樹林的魚類為食,但在某些地區,它以頭足類動物為食,偶爾也以甲殼類動物為食。
跟其他的海豚相比,中華白海豚顯得更加粗壯。它們的體長最大為2.8米,體重在250-280kg之間,雄性會比雌性稍大;其喙很長,約占總體長10%;它們有類似于座頭鯨的「駝峰」,其背鰭所在區域向上隆起,通常體型越大的中華白海豚的「駝峰」就越大,但在某些種群中,「駝峰」卻幾乎完全不存在!這點目前科學家還沒有研究出原因。
中華白海豚全年都可能交配繁殖,但高峰期通常是在春季和夏季。雌性的妊娠期持續10-12個月,每次分娩間隔至少3年,然后會產下一只幼崽。雌性會喂養孩子持續2年,它們的母子關系也會維持三四年,之后幼崽才會獨立。雄性在12-13歲時性成熟,而雌性則早幾年。
我們都知道海豚這樣的海洋哺乳動物的智商是非常高的,因為居住在不同區域的中華白海豚的日常習慣也不同。不過我們可以知道它們種群最多也不會超過25只,種群的規模也會因季節而異,通常在夏季和冬末更為擁擠。
它們最喜歡在高產的沿海海域捕食,而且也已經學會了跟隨漁船行動并趁機吃漁獲物的這項海洋哺乳動物傳統異能。比起其他的鯨類,它們的耐受能力比較強,經常被觀察出沒在噪音污染和船舶交通高度密集的水域,但卻似乎不會受到太多干擾。根據觀察,中華白海豚中還有一些「地主」的存在,這項個體甚至能掌控數十公里的海岸。
中華白海豚就是這樣,越來越多神奇的特征被科學家們發現,但大家卻都還沒辦法解釋原因。 甚至到目前為止,白海豚屬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
毫無疑問,中華白海豚是海豚科的,但對其它們的具體分類卻引發了不斷的爭論。
曾經科學家們都認為中華白海豚的顏色變化很大。分布在印度洋的中華白海豚均呈棕灰色;分布在澳洲的中華白海豚是深灰色,而分布在我國和東南亞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卻是白色或粉紅色。有趣的是,它們呈現的粉紅色是由于皮下血管的血液供應,而不是真正的皮膚色素沉著。尚不清楚為何顏色差異會如此之大。
不光是膚色,這些「中華白海豚」之間的行為差異也很大,因此很久以來,科學界都是把印度洋,澳洲和我國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當成2-3物種,但「誰是誰,誰不屬于誰」的問題一直沒有準信。後來國際主流觀點卻又認為它們都是中華白海豚。到了2014年,國際海洋哺乳動物學會基于形態學、線粒體DNA和核DNA等技術的分析,最終正式將印度洋白海豚和澳洲白海豚從中華白海豚中獨立出來。
根據最新的分類法,中華白海豚,印度洋白海豚和澳洲白海豚被分開了,2015年,台灣地區還發現了中華白海豚台灣亞種(S.chinensis taiwanensis)。
總的來說,中華白海豚是相當神秘的物種,雖然我們總能聽到關于它們的消息,但對于它們的研究卻還很粗淺。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它們保持關注,確保對它們的保護工作能持續且穩定。
不然的話在我們了解它們之前,中華白海豚就可能消失在浩瀚的海洋中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