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蛇的種類可謂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都有,但這些蛇大體上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有毒蛇和無毒蛇。
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很難光從外表上就將它們區分,不過可以大致參考下我國勞動人民對毒蛇的特征總結。比如頭型是三角形的,大多數都是毒蛇,還有花紋越漂亮的,一般也是毒蛇居多。
毒蛇的分布非常廣,毒性之間也有差異,幾乎沒啥代表性。而無毒蛇家族里面,蟒蛇卻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以體型龐大著稱。
正所謂「七月黃蜂,八月蛇」,說的就是這些「毒物」們活躍的主要時間段。通常來說,蛇類最為活躍的季節是農歷七八月份,正值每年最熱的時候。蛇類屬于變溫動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冷血的動物,它們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氣溫低時會冬眠,氣溫高時才出來活動。
在我們的認知里面,冬季寒冷,蛇類基本上早已進入洞穴冬眠了,所以在冬季人們戶外活動時往往也不需要擔心遇到蛇。然而凡事皆有例外,人們在冬季也發現了正在活躍的蟒蛇。
人類對蛇的恐懼幾乎是從娘胎里面帶來的,是烙印在基因上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僅6個月大的嬰兒,然后給他們看不同物品的圖片,發現當看到蛇類圖片時,嬰兒的瞳孔明顯變大,表現出了害怕的特征。
近日,福建廈門的市民劉先生和妻子到思明區山海健康步道上散步時,赫然發現一條大蟒蛇躺在路邊曬太陽,直接把他們嚇了一大跳。
這條大蟒蛇足有50多斤重,3米長,身體的直徑比成年男子的小腿還粗壯,已經算是巨蟒級別了。
起初人們以為是散落在路邊的電纜,直到走近了才發現是一條大蟒蛇,這可讓路人大吃一驚。而大蟒蛇似乎也并不畏懼游客,冬日里依然靜靜地躺在路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後來有人聯系了有關部門,工作人員趕到之后,將蟒蛇捕捉了起來,背下了山,接下來會選擇一處適合放生的地點將該蟒蛇進行野放。
說到蛇,很多人都知道它們是需要冬眠的動物,但是你知道為何多數蛇類都需要冬眠的原因嗎?
蛇類屬于變溫動物,它們無法像恒溫動物一樣利用消耗自身的能量來維持體溫,所以這一類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當氣溫降低時,它們的體溫也會隨之降低,從而身體變得僵硬,行動能力受到限制。
為了恢復較高的行動能力,所以大多數冷血動物都會選擇曬太陽來升高體溫。比如在上午,我們常常可以在一些朝陽的石頭表面上,看到蜥蜴們懶洋洋地享受著日光浴。
不用消耗自身能量來維持體溫,這就使得變溫動物在食物需求上不如恒溫動物那麼高,這也是為何蛇進食一次之后,很長時間都不需要吃東西的緣故。尤其在獵物匱乏的年代,這個優勢就越明顯。
變溫動物意味著對氣溫的變化十分敏感,喜熱怕冷是典型特征。當氣溫高于25攝氏度時,蛇就會變得比較活躍,當氣溫高于30攝氏度,它們就會變得異常活躍;而當氣溫低于15攝氏度時,它們就要冬眠了。
在冬眠中,蛇不吃不喝,基本上也不動彈,將身體的代謝降到最低,減少能量消耗,幫助它們挨過漫長的冬季。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會把蛇跟冬季冬眠劃上等號,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說蛇冬不冬眠跟冬季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跟溫度有關。比如在一些熱帶地區,常年溫度較高,處于這類環境下的蛇,甚至到了冬季,基本上也不怎麼需要冬眠。
所以大家一定要糾正觀念,不是季節到了蛇就該冬眠,而是氣溫到了蛇冬眠的臨界值,它們才會找一個安全且較為溫暖的地方蟄伏起來,也就是所謂的進入冬眠狀態。
為什麼冬天已經到了,仍有一些蛇沒有冬眠呢?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受到外界干擾。蛇冬眠并不是像大家想得那樣,就直接睡死了的狀態,當受到外界打擾時,就有可能造成蛇類活動。
當然更多的原因還是跟氣溫有關。南方很多地區,即便是冬季也不是那麼寒冷,比如廣州穿短袖過年也挺常見。而且很多時候氣溫起伏,就會造成蛇類間隙蘇醒活動。
福建廈門地處南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在21攝氏度左右,偶爾在冬季發現蛇類也并不奇怪。
蟒蛇變溫動物的特征注定了它們對氣溫的變化十分敏感,所以到了寒冷的季節,它們就需要進入冬眠狀態,不然就會死。但決定它們冬眠與否的因素并非是季節,而是溫度,這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并且在冬眠過程中,如果溫度上升,蛇類也有可能會出洞活動的,并非一定是要等到冬季結束了它們才會出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